今年是北京中法大学建校100周年。 正式成立于1920年,只有30年的大学培养了数百名毕业生。 其中有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、医学家范秉哲、杜棻、法国文学家郭麟阁、将《红楼梦》翻译成法语震惊世界的翻译家李治华等。 学校的创办者更是传奇般,有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李石曾、蔡元培、吴稚晖、张静江,还有《法国白求恩》贝希姆业和法汉学者杜尔曼。
中法大学正门
中法大学全景
清朝末年,国家被欺凌弱小,中国志士仁人纷纷走出国门寻找救国图存之道。 1901年,李石曾、张静江等20多名青年随中国驻法公使孙宝琦到法国留学。 1912年,李石与吴稚晖等人在北京成立“留法节俭学会”,在北京、四川、广东等地开设“留法补习学校”,输送400多名学生留法。
但是,光靠“节俭”,普通家庭仍然负担不起一年几百大洋的人均费用。 李石和蔡元培想出了新方法。 在“勤俭学”后面加上“勤俭学”这个字,以“勤俭学”为目标。 于是,1915年,成立了呼吁青年学生学习法国劳动的“留法劳动学习会”。 这一做法得到法国方面教授、议员的支持。 很快,中法合作成立了“法华教育会”,在国内各地设立了20多个留法预备学校。 北京当然也不例外,丰台长辛店、西山碧云寺都开设过留法补习学校。 激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赵世炎、周恩来、邓小平、陈毅、聂荣臻等在这次运动中远赴大海,开始了他们的法国时代。
1920年,位于北京西山的碧云寺留法预备校扩建为文、理两科,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,蔡元培出任第一任校长是北京中法大学的吉祥物。
碧云寺是北京中法大学的诞生地。 图为中法大学师生在碧云寺水泉院“云容水状态”前合影。
与李石曾(左4 )、李书华(左2 )、李麟玉(左3 )、铎尔孟(右3 )、贝熙业(右4 )等合影。
仿照法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贯教育模式,在兴办中法大学的同时,李石在碧云寺创办了中法大学附属碧云寺小学、西山中学,在温泉村(原名石窝村)创办了温泉小学、温泉中学、温泉女子中学等。 这里的学生有来自当地农村的,也有来自北京周边的,还有少量来自北京市区的。 他们生活俭朴,学习认真,假日可以爬山访古刹,游山玩水,锻炼身体,增长见识。 在西山中学读书的翻译家李治华说:“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就停在这座宝塔上。 我参加过几次他去世纪念仪式,也见过著名画家徐悲鸿来这里写生。”
温泉中学
位于金仙寺的中法大学西山学院分院
除大学和中小学外,中法大学设有包括西山天然疗养所、温泉天然疗养所、第一、二、三农林试验场在内的特设部,后者设有镭学、药物两个研究所。 疗养院和农林试验场不仅是学生们进行生物科学观察和试验的场所,也是李石曾等人进行“新农村建设试验”的重要内容。 以温泉天然疗养院为例,这是在石窝村原有温泉池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。 与此同时,李石曾等在村里成立了生产和消费合作社,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、邮电通信、电信、开通以及各项服务设施。 名不见经传的石窝村,成了名流蜂拥而至的温泉村。
西山一带的温泉天然疗养所,隶属于中法大学特设部。 胡玉树摄影
中法大学的诞生地香山碧云寺,左下角是寺外新建的西山天然疗养所病房。
西山是中法大学的摇篮,正如李石所说,“西山的交通越来越发达,但在讲课和组织研究上却存在诸多不便”。 1924年,中法大学西山学院理科迁至城内地安门外吉祥寺,以法国诺奖获得者玛丽居里命名为居里学院。 第二年,西山学院文科迁至东黄城根39号(今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),以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的名字命名为埃尔德学院。 另外,社会科学院被称为秃鹰学院,位于北河沿; 生物研究所名为陆穆克学院,分为甲、乙两部分,甲部在东黄城的根部,乙部还留在西山。 此后,东黄城根成为中法大学总部。 校舍朝东向西,包括北部中式建筑风格的学校部和南部的西式三层教学主楼。 据史料记载,北部学校原是清末理藩部旧址,南部西式教学主楼由李石曾于1925年购置,原为厂房和民居。
中法大学图书馆阅览室内部
中法大学的学生在做实验
中法大学物理第二实验室
抗日战争期间,中法大学南迁昆明,一九四六年迁北平。 1950年中法大学停办,分别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、北京大学、南开大学等。 1984年5月,中法大学旧址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。 如今,修复刚刚竣工的古建筑,见证了中法大学短暂的传奇历史,见证了中法两国民间友好合作的情谊。
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
文字端木美(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,《历史上的中法大学》 ); 张文大(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学术委员,著( 《历史上的中法大学》 ) )。
编辑杨丽娟
流程编辑吴越
标题:中法大学:小学到大学一条龙,曾培养出陈毅,创办者更加传奇
链接:https://www.skyyx.com/news/sypc/4317.html
版权:文章转载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